就业指导
就业信息网
您的位置:首页 > 就业指导 > 就业信息网 >

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理念发展报告

作者:安琦亚诺     来源:转载    时间:2017-12-28 13:53    浏览:
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理念发展报告

       理念是指人们对于某一事物或现象的理性认识、理想追求及其所形成的观念体系。理念是行动的先导[1]。教育理念是人们对教育实践及其教育观念的理性建构,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思想先导[2]。十八大以来,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五大发展理念的战略指引下,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对职业教育发展作出重要部署,提出了一系列新的职业教育发展理念。在职教战略观上,从国家富强和民族振兴的角度确立了我国职业教育要进一步加快发展的基本定位;在职教公平观上,提出了通过职业教育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共享社会发展成果、消除贫困的根本追求;在职教人才观上,提出了每个个体都可以通过职业教育实现成功成才及幸福生活的个人梦想;在职教道路观上,提出通过全面深化改革,解决长期以来阻碍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根本桎梏问题;在职教任务观上,立足于我国基本国情,提出建设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在职教培养观上,提出大力培育工匠精神,培养职业精神与职业技能高度统一的高技能劳动者。这些理念互相联系、有机衔接,体现了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多维价值关照,最终指向通过职业教育为每个人提供人生出彩机会的教育发展终极目标。
 
一、职教战略观:高度重视、加快发展,职业教育要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人才保障
 
       职教战略观主要解决职业教育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定位的问题。作为国家技能型人才成长发展的主渠道,面对国家、社会发展的伟大目标和挑战,职业教育应发挥什么作用,采取什么发展战略,这是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关注的问题。

       2012年11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中国梦”的重要理念。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中国梦的本质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中国梦的主要奋斗目标是实现“两个一百年目标”,即到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新中国成立100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3]。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教育在实现“两个一百年”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中的重要作用。他在2014年教师节前夕与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指出:“教育是提高人民综合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是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决定性意义的事业。”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专门对职业教育工作做出重要指示,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更好支持和帮助职业教育发展,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坚实人才保障。这是改革开放以来党的总书记首次对职业教育的战略地位、重大作用和发展方向作出的判断,为职业教育赋予了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伟大历史使命。

       近年来,我国高度重视职业教育的发展,党和国家始终要求把发展职业教育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改革开放伊始,国家就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高度,确立了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方针。2002年,在我国首次以国务院名义召开的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时任总理朱镕基提出,职业教育的特殊性决定着必须把它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在2005年召开的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时任总理温家宝提出,要把职业教育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教育工作的战略重点,摆到更加突出、更加重要的位置[4]。自2010年以来,经过多年的经济高速增长,我国面临经济下行压力增大、产业转型升级的巨大挑战。同时,我国人力资源在数量方面的红利也渐趋消失。在这一背景下,提高人才的工作效率和技术水平成为经济转型升级的迫切需要,这对职业教育发展也提出了更高要求。

       从国际视野来看,近年来,面对经济停滞、气候危机、贫富差距扩大等一系列复杂的挑战,世界各国纷纷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制定职业教育发展战略,强调充分发挥职业教育在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2015年9月25日,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峰会通过具有里程碑意义的《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在这一议程下,职业教育要以一种更积极的方式支持和促进所有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这已经成为国际社会的共识[5]。

       正是基于对我国和国际发展态势的深刻把握,习近平总书记用“高度重视、加快发展”来强调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性,这不仅是对我国十八大之前提出的“把发展职业教育放在更加突出位置”的深化,也是国际职业教育理念的一次重大的提升。
 
二、职教公平观:惠及全民、阻断贫困代际传递,职业教育要成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推动力量
 
       公平是教育发展的永恒追求。教育公平的重大意义不仅在于自身的公平,还是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手段。2012年11月,十八大提出了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这一目标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居于引导地位,也是我国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目标。“坚持走共同富裕的道路”“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从根本上增进人民福祉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核心任务。按照十八届五中全会的最新诠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的“小康”指的是发展水平,“全面”指的是发展的平衡性、协调性、可持续性,就是要求全面小康覆盖的领域要全面、覆盖的人口要全面、覆盖的区域也要全面[6]。为实现这一目标,党中央作出到2020年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的庄严承诺,农村贫困人口脱贫成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的任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消除贫困,自古以来就是人类梦寐以求的理想,是各国人民追求幸福生活的基本权利”。“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扶贫必扶智,让贫困地区的孩子们接受良好教育,是扶贫开发的重要任务,也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教育跟不上世世代代落后,学一技之长才能有更好保障”[7]。2014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对职业教育的指示中指出,要加大对农村地区、民族地区、贫困地区职业教育的支持力度,努力让每个人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坚持共享发展,加强对贫困和农村地区职业教育发展的支持,通过技能培训实现贫困人口有效就业,阻断贫困代际传递,增强贫困地区人民获得感,成为十八大以来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理念。

       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到湖南湘西考察时提出了精准扶贫的思想。精准扶贫是指针对不同贫困地区环境、不同贫困农户状况,运用科学有效的程序对扶贫对象实施精确识别、精确帮扶、精确管理的减贫方式。基于这一思想,职业教育精准扶贫作为一个崭新理念应运而生,即通过加强对贫困人口有针对性的培训,实现贫困人口的有效就业,从而实现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目标[8]。2014年9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出席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暨国务院第六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会议指出,教育投入要向民族地区、边疆地区倾斜,实行免费中等职业教育。要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加大农业职业教育和技术培训力度,把培养青年农民纳入国家实用人才培养计划。2015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指出,“一个贫困家庭的孩子如果能接受职业教育,掌握一技之长,能就业,这一户脱贫就有希望了”。

       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职业教育精准扶贫已经逐步成为我国职业教育政策的重心。2015年6月,国务院扶贫办、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联合下发《关于加强雨露计划支持农村贫困家庭新成长劳动力接受职业教育的意见》。确定通过政策扶持,农村贫困家庭子女初、高中毕业后接受中、高等职业教育的比例逐步提高,确保每个孩子起码学会一项有用技能,贫困家庭新成长劳动力创业就业能力得到提升,家庭工资性收入占比显著提高,实现一人长期就业,全家稳定脱贫的目标。2016年5月11日,国务院印发的《加快中西部教育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提高学生技术技能水平和就业创业能力,为培养大国工匠打下扎实基础,为个人发展、家庭脱贫提供支撑。2016年10月,教育部印发《职业教育东西协作行动计划(2016-2020年)》,计划以职业教育和培训为重点,以就业脱贫为导向,瞄准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精准发力,启动实施三大行动:一是实施东西职业院校协作全覆盖行动,实现东部地区职教集团、高职院校、中职学校对西部地区的结对帮扶全覆盖。二是实施东西中职招生协作兜底行动,东部地区兜底式招收西部地区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子女接受优质中职教育,毕业后根据学生意愿优先推荐在东部地区就业,实现就业脱贫。三是支持职业院校全面参与东西劳务协作,帮助每个有劳动能力且有参加职业培训意愿的建档立卡贫困人口,都能接受适应就业创业需求的公益性职业培训。2016年11月,国务院印发《“十三五”脱贫攻坚规划》,规划提出开展贫困地区培训工程。重点实施新型经营主体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和大学生村官示范培训、致富带头人培训等专项工程。

       2017年1月印发的《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提出,全面推进教育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加大职业教育脱贫力度。启动实施职教圆梦行动计划,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统筹协调国家示范和国家重点中职学校,选择就业好的专业,单列招生计划,针对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子女招生,确保至少掌握一门实用技能,提升贫困家庭自我发展的“造血”能力。
     
       从国际视野看,通过职业教育减轻贫困问题是世界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共同愿景。2015年,联合国发展峰会通过的《世界可持续发展议程》的一个关键目标就是“确保实现充分和生产性就业及人人有体面工作”,并把职业教育作为减贫的关键策略[9]。2015年,UNESCO发布的《关于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TVET)的建议书》特别强调,应通过减少费用负担和消除其他障碍,提供有针对性的支持,使所有处境不利的群体和弱势群体,包括边缘化的农村地区和偏远地区人口更容易获得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根据国情,会员国应关注残疾人学习者、土著人民、牧民、少数族裔群体、遭到社会排斥的群体、移民、难民、无国籍者和受冲突或灾害影响的人口以及失业者和弱势劳动者[10]。总体来看,通过向社会不利和弱势人口提供职业教育与培训机会提高其收入水平,帮助其摆脱贫困,已经成为国际职业教育发展的基本理念。这一理念与十八大以来习总书记所倡导的通过职业教育与培训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理念不谋而合,职业教育精准扶贫的理念更是对整个世界教育公平理念的重大创新,是对整个世界减贫思想的丰富。
 
三、职教人才观: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职业教育要满足个人成功成才及实现美好生活的愿望
 
      习近平总书记一直强调,中国梦就是民族梦,就是个人实现美好生活的梦想。2012 年 11 月 15 日,刚刚当选总书记的习近平在记者见面会上提到:“我们的人民热爱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所谓“更好的教育”就是实现教育普及与教育质量和教育公平的统一[11]。职业教育作为与个体工作和收入联系最为密切的教育类型,要成为公民个体实现成功成材及幸福生活的有效途径,助推个体实现人生梦想,这成为十八大以来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理念。习近平总书记在对职业教育的指示中提出,要树立正确人才观,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着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弘扬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时代风尚,营造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良好环境,努力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

       回首我国职业教育发展历程,我国现代职业教育的奠基人黄炎培一个世纪前就提出了职业教育要使“使无业者有业,有业者乐业”的追求。2005年,温家宝总理又提出“职业教育是面向人人的教育”的基本理念[12]。但长期以来,技术技能人才在我国社会中的总体地位较低,造成职业教育吸引力不强,这是我国职业教育发展面临的重要问题。针对这一问题,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和国务院在各方面大力宣传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人才观,积极提高技术技能人才的社会地位。只有从根本上提升了技术技能人才的社会地位和待遇水平,才能从根本上提升职业教育对于社会大众的吸引力。习近平总书记在指示中还提出,职业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广大青年打开通往成功成才大门的重要途径。可以说,通过职业教育与培训为社会个体打开成功成才的大门,进而获得更好的工作和更高的收入,实现个体追求幸福生活的目标,这是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于职业教育个人价值的深化和提升。2015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暨表彰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一切劳动者,只要肯学肯干肯钻研,练就一身真本领,掌握一手好技术,就能立足岗位成长成才,就都能在劳动中发现广阔的天地,在劳动中体现价值、展现风采、感受快乐。”2015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贵州省机械工业学校考察时勉励职业院校学子,各行各业需要大批科技人才,也需要大批技能型人才,大家要对自己的前途充满信心。

       习近平总书记立足于职业教育的技能技术积累和多样化人才培养功能,一方面强调通过职业教育实现促进国家繁荣、民族振兴的国家梦想,另一方面重视通过职业教育实现个人成才、职业成功、生涯进步与生活幸福的个人梦想,可以说,这是职业教育作为教育的最终发展旨趣与意义所在[13]。这一理念实现了职业教育发展中长期存在的社会本位论与个体本位论的统一。人才是第一资源,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指标,人人皆可成长、人人尽展其才的理念,不仅有利于职业教育社会影响力和吸引力的提升,也有利于整个社会形成以能力为本位的人才发展观。从以促进经济发展为主要目的,到把社会公平、人的幸福和可持续发展作为重要关注维度,我国职业教育理念不断走向成熟,回归到教育本身的意义。

       十八大以来,我国的发展已经站在一个新的起点上,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已经告别以满足温饱为目标的生存型发展阶段,跨入以人的自身发展为重要目标的发展型新阶段[14]。这一阶段,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发展的终极目标。从国际视野看,通过职业教育与培训获得较高的技能水平是个人实现幸福生活的关键要素,这也已经成为国际社会的共识。2012年5月,OECD成员国部长级会议通过《更好的技能、更好的工作、更好的生活:技能政策的战略途径》,战略提出,技能是21世纪的通行证,技能是实现经济增长和社会幸福的关键要素[15]。2012年10月,UNESCO发布以“青年与技能:拉近教育和工作世界距离”为主题的《全民教育全球监测报告2012》,报告提出,青年人的幸福与成功比以往更加依赖于教育和培训所能提供的技能。所有年轻人,无论生活在何处,无论处于何种背景,都需要获得有助于他们获得体面工作的技能,以便他们能够不断进步和全面参与社会[16]。

       在理念的引领下,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制度环境也有了很大进展。自2015年起,每年5月的第二周为“职业教育活动周”。“职业教育活动周”的设立,目的是要在全社会形成“崇尚一技之长、不唯学历凭能力”的良好氛围。2016年3月,中共中央印发《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提出,到2020年,在人才发展体制机制的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上取得突破性进展,形成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政策法律体系和社会环境。研究制定技术技能人才激励办法,探索建立企业首席技师制度,试行年薪制和股权制、期权制。健全以职业农民为主体的农村实用人才培养机制。弘扬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时代风尚,不断提高技术技能人才经济待遇和社会地位。
 
四、职教道路观:全面深化改革,实现职业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发展战略和任务确定后,应该走什么样的发展道路,这是关系到职业教育发展战略和任务能否实现的问题。长期以来,我国对职业教育发展道路进行了积极探索。在刚刚跨入新世纪的2002年,国务院召开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时任朱镕基总理对未来一个时期职业教育发展的基本道路作了阐述:一是坚持面向社会、面向市场;二是着力提高教育质量;三是加强与劳动就业的联系;四是深化体制改革。这是国家高层领导首次明确提出职业教育的道路选择和“中国特色”属性。2005年,国务院召开进入新世纪后的第二次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温家宝总理首次提出了“坚持走有中国特色职业教育发展路子”的重大命题。他用了“四个必须”来概括:必须服务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满足城乡居民对职业教育的多样化需求;必须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必须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紧密结合[17]。

       在新的发展背景下,职业教育应坚持什么样的发展道路,习近平总书记给出了鲜明回答,即全面深化改革。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2013年 11 月,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要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在国家政治体制改革的背景下,作为整个国家公共事业的一部分,完善科学规范的治理体系,形成高水平的治理能力成为我国现代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基本理念。其基本要求是从解决长期以来困扰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关键问题入手,寻求重大制度突破。

       首先,加强职业教育实施的基本制度和标准建设。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一个国家制度和制度执行能力的集中体现。十八大以来,以《职业教育法》为引领,形成了涵盖学校设置、专业教学、教师队伍、学生实习、经费投入、信息化建设等一系列制度和标准,具体包括生均拨款制度、职业教育督导制度、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制度、年度质量报告制度等,从根本上提升了职业教育运行的规范化水平。

       其次,全面改革职业教育考试招生制度。习近平在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时讲到:“考试招生制度是国家基本教育制度。总体上看,我国考试招生制度符合国情,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2013年4月,教育部发布《关于积极推进高等职业教育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提出了六种需要构建或完善的高等职业教育考试招生方式:建立以高考为基础的考试招生办法、改革单独考试招生办法、探索综合评价招生办法、规范中高职贯通的招生办法和实施技能拔尖人才免试招生办法。2014年9月,国务院发布《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这是我国自恢复高考以来最为全面和系统的一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意见提出,加快推进高职院校分类考试。高职院校考试招生与普通高校相对分开,实行“文化素质+职业技能”评价方式。高职院校与普通本科分类考试招生改革取得重要进展,2016年高职分类考试招生人数占当年高职招生计划总量的比例从2013年的43%提高到50%以上。

       第三,全面推进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习近平总书记在对职业教育的指示中提出,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坚持工学结合、知行合一。这一要求触及到了我国职业教育发展中长期面临的企业参与不足的问题,并把行业企业参与作为中国特色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关键问题,也是总书记基于职业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类型的基本特征为职业教育发展提出的要求。围绕这一要求,《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十三五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纲要》提出,推行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应用型人才和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促进职业学校教师和企业技术人才双向交流。推动专业设置、课程内容、教学方式与生产实践对接。把产教融合发展作为教育现代化的核心内容。提出支持百所高职院校和千所中职学校加强校企合作,共建职业教育实习实训设施。2016年3月,中共中央印发的《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提出,建立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技术技能人才教育培训模式,促进企业和职业院校成为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双主体”,开展校企联合培养试点。
     
       从国际视野看,2012年5月,UNESCO在中国上海召开的主题为“培养工作与生活技能:TVET转型”的第三届国际职业技术教育大会提出,单纯通过扩大现有模式的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办学来惠及更多青年和成年人并非解决之道,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的概念化、管理、供资和组织必须发生深刻变革[18],这就是从整体上推进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转型的思路。总体来看,全面深化改革的基本理念与第三届国际职业教育大会提出的“职业教育转型”的基本理念不谋而合。
 
五、职教任务观:建设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全面推进教育现代化,推动我国迈入人力资源强国和人才强国行列
 
      “发展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教育”是我国教育发展的理想、方向和目标。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二十九个教师节慰问信中,希望全国广大教师“为发展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教育作出贡献”。“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教育”,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个完整的科学概念,包含着我国教育发展应当具有的中国特色、国际视野、时代特征等深刻内容。

       长期以来,我国始终坚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方针,加快推进以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为根本任务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调整教育结构,逐步建立起一个从初级到高级、行业配套、结构合理又能与普通教育相互沟通的职业技术教育体系。1991年,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提出,未来10年中,初步建立起有中国特色的,从初级到高级、行业配套、结构合理、形式多样,又能与其他教育相互沟通、协调发展的职业技术教育体系基本框架。2014年,国务院出台的《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提出,到2020年,形成适应发展需求、产教深度融合、中高职衔接、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互沟通,体现终身教育理念,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这成为未来一段时期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根本任务,也是对多年来我国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目标的深化。那么,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体现在哪些方面呢?其具体内涵可以从如下几方面理解。

       首先,牢固确立职业教育在国家人才培养体系中的重要位置。从职业教育与整个教育体系的关系来看,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职业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基础工程,要上下共同努力办好。

       其次,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必须以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出发点。“服务发展、促进就业”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职业教育办学的基本方向。按照21世纪中国的“三步走”构想,目前及未来一段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中等发达国家行列、实现全面现代化的关键时期。在这一过程中,职业教育发展的时代价值主要是通过其与当下中国现代化进程的互动呈现出来的。因此,职业教育必须通过自身的全面现代化为我国经济社会现代化提供有效支撑。

       第三,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必须以公民终身学习为关照维度。十八大提出,积极发展继续教育,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进一步强调终身学习理念,推动全民学习、终身学习。《决定》指出,要拓宽终身学习通道。要以提高质量为核心,建立健全国家制度,创新体制机制,促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建立与行业企业合作办学的新体制、新机制,切实深化产学研结合,高度重视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因应信息技术的发展,推动教育变革和创新,构建网络化、数字化、个性化、终身化的教育体系,建设‘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学习型社会。”[19]

       第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必须把上下衔接、横向沟通作为关键目标。“职业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对于职业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的基本定位。从这一定位出发,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必须实现与国民教育中其他类型教育的沟通,并具备国民教育的完整层次。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构建衔接沟通各级各类教育、认可多种学习成果的终身学习立交桥”[20]。基于这一要求,十八大以来,发展高层次职业教育、实现职业教育与其他类型教育的沟通衔接成为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目标。《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提出,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紧密衔接,形成多种方式、多次选择的衔接机制和衔接路径,为我国中高职衔接相关制度的建设指明了方向。在教育部等六部门制定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中,系统构建了从中职到研究生的培养体系,打破技术技能人才成长“天花板”。

       第五,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必须走开放发展的道路。十八大以来,在“一带一路”倡议和大国外交战略的推动下,职业教育走出去成为我国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重要维度。2016年7月,教育部印发《推进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提出发挥政府引领、行业主导作用,促进高等学校、职业院校与行业企业深化产教融合。鼓励中国优质职业教育配合高铁、电信运营等行业企业走出去,探索开展多种形式的境外合作办学,合作设立职业院校、培训中心,合作开发教学资源和项目,开展多层次职业教育和培训,培养当地急需的各类“一带一路”建设者。2015年,广西颁布实施了《职业教育区域(国际)合作工程实施方案》,搭建广西与港澳台地区、东盟以及欧美等国家的职业教育交流与合作平台,建立区域(国际)职业教育交流与合作机制,加快国际化步伐,提升职业教育对外开放水平。2016年3月,天津渤海职业技术学院与泰国大城府大城学院共同建立了“鲁班工坊”,这是我国在海外设立的首个职业教育领域的“孔子学院”。2017年,有色集团牵头的“走出去”试点项目已经取得重要进展。
     
       从国际视野来看,近年来,很多发达国家和国际组织都提出了建立完善职业教育或技能开发体系的目标。韩国提出,要构筑“从学校向工作岗位、从工作岗位向学校”灵活转换的、贯穿终身的、职业能力开发导向的、开放的职业教育体系。英国提出,要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有清晰晋升路径的、适应社会需求的、高质量、透明、灵活、世界水平的继续教育与技能开发体系。澳大利亚提出,要建立一个惠及全民、高效灵活的职业教育与培训体系。印度提出,要创建一个在性别、城乡、组织及现代化程度等方面高度包容化的技能开发体系。欧盟提出要建立吸引力更强,更具适切性、生涯导向、创新性,更容易获得高质量、灵活、开放、现代、包容并有利于实现终身学习的职业教育与培训体系。从国际社会的发展战略来看,虽然各国职业教育体系的建设目标和重点存在差异,但如下三个方面是国际职业教育体系发展共同强调的核心内容:一是以终身教育理念为基础,强调职业教育体系的包容性、开放性、灵活性;二是从促进国家经济发展的角度出发,强调职业教育体系的劳动力市场适应性;三是从学习者的角度,以提高质量和促进流动性为核心,强调各层次职业教育间及职业教育与其他类型教育间的衔接沟通,为学习者提供畅通、便捷的教育转换和晋升路径[21]。可以看出,这些理念与思路在不同程度上都与我国现代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具有一定的重合性。
 
六、职教培养观:工学结合、知行合一,职业教育要培育具有专业技能与工匠精神的高素质劳动者
 
     十八大以来,为解决我国经济高增长、低效率、靠大量投资支撑的不可持续发展问题,综合分析世界经济长周期和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经济新常态的理念。新常态的特征体现在如下几方面:增长速度要从高速转向中高速,发展方式要从规模速度型转向质量效率型,经济结构从增量扩能为主转向调整存量、做优增量并举,发展动力从主要依靠资源和低成本劳动力等要素投入转向创新驱动[22]。在这一背景下,2015年5月19日,国务院印发《中国制造2025》,这一战略的核心目标是加快推进制造业创新发展、提质增效,实现我国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要“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如何使职业教育培养出适应经济新常态下产业转型升级及新型制造业发展需要的人才,并使职业教育在新的经济发展模式中发挥积极作用,形成现代职业教育与经济发展间紧密协调、互相促进的关系,成为职业教育改革发展关注的核心问题。

       十八大以来,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有了更加深刻的内涵。习近平在对职业教育的指示中提出,要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努力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李克强总理在2015年两会上指出:“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我们要用大批的技术人才作为支撑,让享誉全球的‘中国制造’升级为‘优质制造’”。在职业教育中培养学习者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已经成为新时期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核心关注点,成为十八大以来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新理念、新要求。

       具体来说,工匠精神是指对自己的产品精雕细琢、精益求精、追求完美的精神理念。具体到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中,其基本要求是把提高职业技能和培养职业精神高度融合,不仅要培养学习者娴熟、高超的操作技能,而且要让受教育者牢固树立敬业守信、精益求精等职业精神。这对于职业教育的课程和教学都提出了新要求。根据这一要求,推进工匠精神进校园、进课堂,帮助学生树立崇高的职业理想和良好的职业道德,培养崇尚劳动、敬业守信、精益求精、敢于创新的高技能人才,成为新时期我国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2017年初,教育部等三部委联合印发的《制造业人才发展规划指南》提出,大力培育工匠精神,制造业企业要把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作为职工继续教育的重要内容,增强职工对职业理念、职业责任和职业使命的认识与理解,推进工匠精神进校园、进课堂,帮助学生树立崇高的职业理想和良好的职业道德,培养崇尚劳动、敬业守信、精益求精、敢于创新的制造业人才。《“十三五”教育发展规划纲要》提出,强化大国工匠后备人才培养。着力提升职业学校人才培养质量,加强职业精神培育,推进产业文化、优秀企业文化、职业文化进校园、进课堂,促进职业技能和职业精神高度融合,着力培养崇尚劳动、敬业守信、精益求精、敢于创新的工匠精神。这表明,培养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已经成为新时期我国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维度。

       人才培养目标是对教育所要培养的人的规格的总要求,即回答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人的问题。长期以来,关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论述是我国职业教育关注的重要方面。关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先后经历了技术型人才、实用型人才、应用型人才、技能型人才等多种不同定位[23],这些人才培养目标表述都把学习者的职业技能作为人才培养的重心。十八大以来我国对于工匠精神的强调是对长期以来我国对以技术技能为主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进一步完善和升华。

       从国际视野看,近年来,在新科技革命和劳动力市场快速变化的背景下,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规格正实现深刻转型,其具体要求是把侧重点由岗位技能训练转向更注重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使学习者实现职业生涯的可持续发展。这表现为除了特定的专业技能外,关键技能或核心素养正成为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核心目标。目前,世界各国都从不同角度对关键能力进行了界定,在各国对于关键能力的分析中,职业态度和价值观普遍是一个重要因素。这表明,对于职业精神的培养已经成为国际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关注点。而十八大以来,我国对于工匠精神的重视,更是基于我国悠久的历史传统,对于职业教育职业精神培养的一种特色理念和具体化要求,也符合国际职业教育的发展趋势。
 
(作者:李玉静,刘海,原文刊于《职业技术教育》 2017年第24期)

联系方式

招生热线:0431-85183111 / 82538000

招生热线:0431-82533673

就业电话:0431-82533667

院办电话:0431-82533699

学生返校服务热线:0431-82533676

邮编:130012

地址:吉林省长春市高新区锦河街155号